“明清时代的澳门,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外销瓷的中转枢纽,外销瓷经由景德镇、广州,来到澳门后,远走东南亚、欧洲,不仅支撑了全球陶瓷贸易的繁荣,更以瓷器为媒介,书写了一段跨越海洋的文明对话史。”近日,“熔铸东西:清代广州十三行外销瓷与跨文化工艺互动研究展”策展人、澳门学者赵强,在展览开幕之际,向人们生动讲述了中国外销瓷的澳门故事。
“熔铸东西”特展的部分展品。主办方供图
此次“熔铸东西”特展以中西陶瓷文化交流互鉴为主题,展出88件中国外销瓷,其中33件由澳门文物保护学会捐赠给广州大学。展览围绕清乾隆到清末民初广州十三行的外销瓷,以及 1938年之后香港和澳门生产的外销瓷两部分展开。前者呈现广彩瓷器的绚丽;后者品味中西合璧的巧思。
赵强表示,这些瓷器不仅是贸易商品,更是文明对话的使者。它们跨越重洋,让世界领略中国的匠心;在乱世中辗转于港澳,延续着文化的薪火。同时,以瓷器为载体,融合东方雅韵与西方审美,铸就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。
汉唐以来,陶瓷便以“白如玉、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磬”的风华,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。外销瓷的白瓷胎多取自景德镇,经水路运抵广州,再由当地画工以彩料精心绘制,“广彩瓷”由此得名。“定制瓷”则由粤东商人,依据当时外商要求的式样绘制,成为东西方审美对话的结晶。1938年广州沦陷后,瓷艺匠人避难港澳,传统工艺与新兴市场碰撞,催生出兼具岭南韵味与国际风尚的新风格。
置身于展厅呈现的外销瓷之列,循着它们当年的外销轨迹,感受到的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开放胸襟、自信魄力。
热点新闻
Breaking News云享购酒荟
公司地址:上海市闵行区陈行公路2388号17幢701-B室